而就像星球大战中的那种,无论是钛战机,还是X战机,都是吹牛比,就你那小身板上搭载的供能功率,射出的激光也能对以公里为长度单位的巨舰造成莫大的伤害?巨舰的装甲是一层纸?还是能量护盾是摆设?
只能说,那些产物,都是受时代束缚,二战后舰载机的地位高的飘起,人们也就将舰载机是舰队最重长拳,能左右敌方舰队的生死的认知作为常识,连太空时代都被加以延伸。
殊不知如果太空战机真那么牛,同级的技术用在星舰上又是个什么效果?何必有你?难道输出功率相当而微型化技术就那么廉价?
当赵文睿的第一舰队开始试航和定型的时候,联盟也在为他们的新玩具出炉而欣喜振奋。
空天战机,使用了等离子喷射引擎。
而等离子喷射引擎的出现,意味着传统运载火箭时代的结束。
等离子喷射引擎,跟可控核聚变是一个体系。可控核聚变的主要达成方式,分为激光束缚,电磁束缚。
赵文睿给的技术,自然是电磁束缚。因为核电技术转换的成熟,使得电磁可以来自核聚变本身。
而等离子,说白了就是核聚变的一种展现,就是核爆的那个大火球。
同样在经过约束后,变得可控而使其定向喷射,就是等离子喷射引擎的原理。
所以它与可控核聚变紧密连接,反应堆产生能量后,几乎直接就用于喷射推进。而这样的一个动力系统,自然不需要什么氧气介入,并且足够强力。
而这个系统,就连第一秩序最初制造的大气内外运输船都在用,可见也是比较有活力的一种。
事实上,不断的升级改进这个系统,他完全可以跟曲率引擎,甚至跃迁引擎搭配着用。
当从星际远航状态切换出来后,就靠等离子喷进推进。这个方案对于星舰来首是可行的,尤其是初级星际航行体系,很常见。
毕竟利益推动,是一切技术发展的根本。追逐利益就势必涉及成本,而技术门槛相对较低,改良晋升前景不错的等离子推进技术,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里,都会是高性价比的代名词。
联盟也是因为意识到了这个技术在太阳系内文明时代都是够用的,才乐成这样,毕竟现在理论上已经掌握了进军太空时代的钥匙。
当然,空天战机的出现,不仅仅代表这动力系统上的大飞跃,还代表着材料学上的大进步。等离子推进器即便有电磁约束,温度依旧很高,耐火砖肯定是扛不住,需要耐高温材料。
而且不是一般的耐高温,得是超导耐高温,在耐的同时,还有迅速低阻力倒能的特性,才能更耐。
导出去的能量自然不会浪费,而是转化成电能、机械能什么的。
所以这个材料工艺的进步对很多人而言也是梦幻级的。超温超导啊,多么高大上的概念。
其实其他很牛的技术还有不少,比如说抗载荷的问题。
无人机确实是有人战机时代的终结者,但前提得是AI技术的高度发达,而AI技术又是建立在计算机体系上的。
对于这方面的技术,赵文睿在给予时是相对谨慎的。给出的技术级别比全面回忆中的联邦相关技术还要低一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