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白原本以为,邵阳少年得意,刚刚千秋节上献《十事要说》,平步青云,应该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。却不料,邵阳自己反而做出了不得志的感叹。却也正触动了李白的心思。他们,真是是一类人。“行路难!行路难!多歧路,今安在?”李白也不由叹息。李白说着,已经忍不住想要伸手去摸酒杯。自然是摸了个空。邵阳看他模样,脑海里面却忽然冒出了另一首词,他长吟道:“莫听穿林打叶声……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。也无风雨也无晴。”“好词!”李白不由眼前一亮。邵阳所吟,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之后,写下的一首词。这词之中,看似写寻常之物,其实却是他将自己的心境一种阐述,甚至升华。苏轼的洒脱,豁达,超然物外,尽数在这一词之中。李白自然是没有听过的,但他的文学造诣,自然一下就捕捉到了这一首词的绝妙之处。两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词家,他们的灵魂、感受在这一刻遥相共鸣。“这是何人填的词?”李白问道。邵阳道:“我只听闻是一位叫做苏轼苏东坡的隐士所做。”他并未冒认。李白也点头,他相信邵阳所言,这首词,绝非邵阳所能做出。相谈许久,他对邵阳的文学造诣已经十分清楚,还不错,但还没有到这种一词写尽一种情绪的地步。这一词,当令无数诗词再无颜色!“惜无酒哉。”李白沉默半晌后,却是忽然发出了这么一声长叹。而后,李白翩然起身,向着邵阳微微见礼,“白多谢虎林点醒。”邵阳连忙离席相避,“岂敢?我也只是说自己的心事而已。”李白一笑,飘然起身,“虎林兄,今日一别,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见了。”邵阳一愣,很快明白过来他的意思。这是要挂冠而去?……第二天。翰林院。唐朝的翰林院设在大明宫银台门附近,所以又经常以银台来代指翰林院。李白也有“承恩初入银台门,著书独在金銮殿”的诗句留下。可谓是位于大唐的中心地带,地位十分尊崇。这一天一大早,新晋的供奉翰林钟谨,很有些意气飞扬的来到这里。此时的翰林院虽然还没有后世那么重要的地位,但作为清贵之地,可以时时觐见当今陛下,所以也显得十分重要。说高一点,简直堪称“白衣卿相”。钟谨通过“千秋节”,一举得到这样的高位,他的心中也十分得意。“大人。”“大人。”钟谨刚刚来到这里,已经有两个太监连忙一左一右迎上。钟谨微微颔首,“杨相国过来了吗?”正说着,就见另一旁一座大轿落下,左右两旁有侍卫掀开帷帘,杨国忠从其中迈步出来,“言信”。钟谨连忙迎上,“相国大人!”杨国忠微微点头,率先向翰林院内走去。钟谨跟上。杨国忠一面在前面走,一面冷笑,“翰林院虽然是陛下私设,但自也当遵守规矩,所以我此番过来,也是为了见一见新晋的两人,还有那李白,劝勉一番。”他本来有意压制一下方叶,虽让后者不够听话?却不料,那方叶竟然走通了孤独及的门路。令杨国忠心底十分不快。“相国大人!”“相国大人!”杨国忠迈步进去,里面的几位已经到了的翰林,都连忙起身。谁不知道此时杨国忠身兼十余职,正是唐玄宗最信任的大臣?杨国忠四下一望,没有看见方叶的身影,他不由一皱眉头,“方叶呢?”几人互相看看,半晌后,才有一人硬着头皮道:“今日清晨我等来到翰林院,却见到,却见到……那方叶将陛下钦赐的官袍挂在门口,他人却不见踪影!”挂官袍?这是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