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目录
关灯 护眼
加入书架

盛唐社区 第八十一章 冲突(四)

那这场胜利又有何意义?封赏迟迟没有下来,盖因诸公还未曾想到一个两全之策,这个时候,右相的位置其实是个烫手的山芋,杨国忠没有李相国的手腕,偏偏又热中,至尊哪会在此时将相位托付于他?”</p>

听着他的分析,李俶渐渐入神,不知不觉中将自己代入了那个位置,如此复杂的局面,只觉得千头万绪,根本无从下手,这时才突然觉得,至尊的位子,也不是一个轻松的活儿啊。</p>

“胜败从来两难,若是一着不慎,引起了后患,这灭国之功,或许就会变成祸国之源,至尊的谨慎就在于此,杨氏的焦灼也在于此,而咱们,不妨坐山望戏,走马观花,殿下明白了么?”</p>

“多谢先生赐教,当真什么也不做?”</p>

李俶口头受教,内心却有几分不甘,李泌如何看不出来,微微一笑。</p>

“到也不是无事可做,方才某就想到了一处,殿下想听么。”</p>

“愿闻其详。”</p>

李俶急切地做出一个倾听的模样,李泌上前附耳说了一句,他顿时就是一愣。</p>

这样也行?</p>

不得不说,李泌的感觉很准,兴庆宫里,李隆基正为此而头疼,事情过去了快两个月,迟迟没有一个定论,已经快要将他的耐心磨尽。</p>

右相陈希烈身上兼着武部尚书,也就是以前的兵部,由他牵头,会同武部侍郎萧华和几个堂官、属吏没日没夜的干了将近一个月,就连头发都白了许多,整个人更是憔悴不已,李隆基也不好再苛责什么,毕竟,对方是跋涉了万里之遥,从吐蕃人的腹地返回的。</p>

“......臣与诸公所议的结果,一是原址安置,由朝廷派员,在吐蕃故地划分成大小不等的地域,设立界碑,按部族人口、畜牲数量来安排,不必大动干戈迁入内地,也不必朝廷花费过多的钱粮。”</p>

“还有呢。”李隆基不置可否地说道。</p>

“二是仿高昌例,迁吐蕃权贵高门于京城,余者散置于关陇诸郡,使其民无首,再设军镇于吐蕃各地,慢慢教化,使其归附。”</p>

“高昌?”李隆基念着这个消失了近百年的名称,沉吟了一会儿。</p>

“还有么?”</p>

“还有就是徙其部众于祁连山一侧,直至青海,则河陇两镇仍当其责,只恐他们不愿。”</p>

李隆基看了他一眼,这个唯唯宰相的言下之意就是,就算他们愿意,朝廷也要出一大笔钱粮,根本就不划算。</p>

“一个月的功夫,就得出这么些个法子?”</p>

“臣等无能,伏乞陛下圣裁。”</p>

陈希烈等人称罪不已,更是让他心烦,不由得想起李林甫在世时,虽然有着诸多的毛病,可从来没让他这么费心过。</p>

“对有功将士的封赏呢?”</p>

“哥舒翰先破吐蕃人主力于青海,收复九曲之地,又迫降苏毗部,引大军次逻些城下,遂有今日之胜,依战前所颁之讨吐蕃制,当封王。”</p>

“封常清呢?”</p>

“封常清领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