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目录
关灯 护眼
加入书架

抗日学生军竹简 第五卷 横扫全国 第一章 基础建设

翼城、沁水、阳城,又与卫长官的**主力会师。经短暂休整补给后,直下晋城,最后掉头北上,攻克长治,顺铁路而上。经沁县、武乡。返回榆次。

这一路绕遍了整个晋省的四分之一。路途虽长,但是由于中条山、浮山之战后。日军已基本撤出晋南地区,所以行程极为顺利。除了攻克长治遇到了日军较为顽强的抵抗外,其他城镇几乎都是闻风而降。即使是长治的日军,也并不象榆次的日军那样亡命,这可能是由于学生军在榆次的血腥攻城手段,极大地震慑了守城的日军。

学生军兵锋所至,曾经遭受过鬼子荼毒的当地百姓无不夹道欢呼,倒履相迎。

各地地学生青壮踊跃参军,使得学生军的队伍如同滚雪球一般迅速壮大。不到两万人的部队扩大至四万多人,四个旅升级成四个师!其中居多的,还是在临汾招收的那些随阎长官从省城南下,躲避战事的各大学校地师生。

就连一向以军统自居地沈最,也给他的“忠义救**”招收了不少人马,部队从一万人增加到一万五千人。《》^小^说^网

部队扩大虽然是好事,可随之而来地,却是后勤补给上的极大压力。

尽管在临汾与晋绥军会师时,得到了阎长官的全力支持,粮草供应问题基本有了着落,并且供应通道也完全打开了;而在阳城与卫长官的**会合时,又得到了戴长官拨来的大批军火物资,新增部队目前的装备不成问题,可是后续的补充,暂时还是一个未知数。

阎长官虽然慷慨解囊,同意包揽学生军的粮草供应,但是张野却并不习惯将自己的命脉交给别人来控制。并且张野从阎长官的言谈举止中,也看出他对于学生军,其实是有着一点爱恨交织的矛盾心理。他一边想要利用学生军出头抗日,一边又不欲学生军借机壮大队伍,与晋绥军分庭抗礼,所以张野对他就更增戒惧。

不过学生军这一路下来,控制的地盘增大了几十倍,已经基本可以自行征集补充给养。

学生军每到一地,都大力普及地道和地雷战术,组织当地青壮编练成地方保安民兵部队,发给武器进行操练,以应对主力部队离开后可能出现的严峻形势。

至于各地的政府机构,张野则仿照泉阳模式,由当地居民选拔推举产生。张野深知建立民主政体的重要性,所以不惜费心劳力,也要在学生军的控制地区宣传推广民主选举制度。

这样做最大的好处,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巩固了学生军的统治地位。

因为选举建立的地方政府,都是由当地德高望重的开明绅士和知识分子组成,所以能够得到当地百姓的支持和认同。由于这个政府是由学生军建立起来的,自然会坚决服从学生军的领导。并且,各地建立了政府之后,陪都方面或者是阎长官,即使想派遣官员过来插一杠子,也找不到恰当的理由,更不会得到当地百姓的支持。

此外,建立了地方政府之后,对于组织当地的生产自救、恢复经济,以及学生军的后勤统筹都大为便利。

为了最大限度地杜绝贪污舞弊行为发生,张野在各级政府均实行立法权、司法权和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制度,以达到相互牵制监督的目的。地方保安民兵队则直属学生军管辖,受学生军驻当地负责人指挥,独立于